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关于如何打造“善治型”公安服务社会发展的思考

来源:乐山市犍为县公安局 作者:张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00:36

摘 要:推动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是省公安厅深化对社会治理的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创新、重要实践、重要发展,是从公安工作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本文从分析“深耕善治”重要意义,犍为公安推进社会治理实践,当前存在短板以及持续深耕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意义入手,阐明“深耕善治”与推进基层公安社会治理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层公安机关发挥优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良性发展进行建言献策。

关键词:深耕善治、基层公安、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月19日,四川省公安厅党委在全省公安局处长会上高标部署实施为期三年的“深耕计划”,牵引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高度契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系列部署要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形势愈加严峻,推进基层公安治理现代化是深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题中之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

 一、深刻认识实施“深耕计划”的重要意义

(一)深耕善治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层公安机关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主要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启上下、协和左右的关键地位,具有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先锋队主力军,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厅党委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推进社会治理中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深耕善治是衡量公安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政治使命,公安实施打防管控的主责主业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分彼此,要主动将公安工作现代化置于社会治理体系大局中来谋划、来组织、来实施,积极顺应时代变革,积极适应发展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实战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实现公安工作在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上的完美统一,在“善治”的标尺上体现公安工作现代化价值,方能体现公安工作现代化标准,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要求。

(三)深耕善治是助力经济稳进提质的现实需要。发展与安全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双驱动轮,安全则是发展的根本,反之发展则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萍。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就是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基础上,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解决社会矛盾,以公安善治推动社会良治,以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优势体现公安之治,用法治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以更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四)深耕善治是体现公安一切为打赢的时代要求。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厚望所寄,职责所系,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是必然要求、形势所需,更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价值体现,围绕全省公安机关“一切为打赢”的时代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更应从底部发力,不断夯实基础根基,打牢基层底座,把公安治理现代化作为一场攻坚战来打,转变治理思维,优化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质效,精准、系统实施“深耕计划”,策应全省公安机关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

二、深化社会治理工作的犍为实践

在市局党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犍为县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实施四川公安“1357”发展战略,精准落实乐山公安“12345”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善治、智治、共治、法治“四治融合”治理格局。

(一)专业化组织,发挥“善治”新作为。积极发挥功能优势,履好监管职能,激发创新活力,建成护企警务室4个、护校警务室19个、城区警务联络点5个,构建起“派出所+2+N”的警务网络,健全“金犍铸盾”“犍锋筑安”集中清查责任体系,实践探索出“一哨预警”“联勤护校”“平安犍嬢嬢”“范贤成调解法”“老辈子调解队”等一大批治理品牌,叠加综治网格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网、两网融合”的治理格局,高效推动 “三无小区”“城区交通”“犬只限养”“生态保护”等专项治理工作,主动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屡获省厅、市委领导批示肯定。

(二)智慧化引领,打造“智治”新生态。坚持打造智慧民生,升级智慧平安,推行智慧服务,推动党政斥资完善“三无小区”门禁系统、安保人员,小区失窃率下降98.6%;建成智慧小区47个,排名全市前列;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改造“8.18特大洪灾”受损的“天网”一、二期工程,进一步织密信息化感知网络;科学设置“环岛”“中线铁马”“红绿灯”“车辆违法抓拍”“天网音柱提醒”等车辆导流设施,建立“智慧治堵”模式,城区交通通行率提升33%;深入推进“一窗(门)通办”“网上办”等改革实践,切实让群众“跑最近就能办、跑一处就能办、跑到哪都能办、不用跑就能办、开心来满意办”。

(三)社会化支撑,推动“共治”新格局。切实推动社会参与主动治理的矛盾联调机制,推行“人民调解驻所”“司法调解入所”,完善各镇司法联调工作机制,实践形成“范贤成工作室”“少数民族老辈子调解队”等调解品牌,总结“法理情跟转”被全省司法系统推广应用,多次得到各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建立“犍为租住行业网上管理协会”,制定场所登记、消防检查、人员租住报备、安防设施等统一标准,该类场所涉违法犯罪情况降低65.8%;推广“金犍护学队”“平安犍嬢嬢”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建立“金犍护医队”2支、“金犍护企队”4支,开创警民同防、平安宣传、志愿服务等平安公益服务格局。

(四)法治化保障,构建“法治”新体系。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为载体,牵头制定《犍为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系统设计“十四五”期间社防体系建设任务书、路线图,为平安建设暨社会治理工程推进提供标准参照;对富具平安建设元素的组织落实监管指导,推动建立《综治巡逻队治安联勤工作规范》《漱玉社区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手册》《犍为县租住行业网上管理协会协调管理工作要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向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迈步,为综合治理、精细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三、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需要高度重视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任务艰巨繁重,基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治理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治理涉及众多主体与对象,需要统筹全局、系统治理、整体发力。在现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治理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势能”推动,依靠专门力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多,运用市场办法少,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水平。

(二)上下衔接不够紧密。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缺乏桥梁,两者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政府拼命干、群众靠边看、百姓不买账、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时有出现,加之不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存在“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老思想,习惯于事后补救、“亡羊补牢”的工作方式,无法做到想在前、做在前、忙在前。

(三)风险隐患依然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重点群体负面思潮更加难以引导,网上、网下串联集聚活动更加活跃,内生型、外溢型、输入型风险交织叠加,为党政和公安机关开展风险防控提出了新挑战;其次,近年来火灾、水患、疫情等多发,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屡禁难绝,公共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逆势上扬,涉网犯罪案件成为刑事案件“新主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

(四)基础工作仍有漏洞。基层基础工作是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短板,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名制登记落实、校园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在历次重大活动安保中暴露出基层薄弱、基础不实的情况更为突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不见底,难以做到信息灵、掌控全,近年来发生多起命案几乎都是因为情感、债务等矛盾纠纷引发,暴露出基层治理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强、覆盖不全等短板。

(五)社会参与热情不高。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应以开放性架构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分工负责、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长期以来,群众普遍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的事,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熟视无睹,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基层治理主体,也应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管理责任。同时,由于激励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群众参与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深耕基层公安治理向“善治”有效转型的思考

牢牢把握省厅党委部署实施为期三年的“深耕计划”的各项部署要求,深耕善治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同气连枝、浑然一体,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以持续打造风险防控体系升级版、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做好“就地解决”文章为重点,精准落实市局“三大工程”,坚定不移实现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型。

(一)重心在“打”。打击违法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责主业,是实现政治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分而论之,发起严打违法犯罪“大会战”,以打促防,以打促治。要盯住黑恶犯罪穷追猛打,常态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任何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零容忍”,依托公安信息化、情报集成化、线索社会化,清剿黑恶犯罪和滋生土壤,提升社会平安系数安全指数。要盯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快侦严打,建立快侦快处机制,对盗抢骗、黄赌毒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现行违法犯罪快侦快破,积极起到打击一起、震慑一域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社会环境的新期待,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盯住涉网犯罪深挖痛打,坚持以情报为导向打合成战、整体战,深挖涉网违法犯罪根源,实施摧网断链有力措施,守好群众的“钱袋子”。要盯住涉企、涉经济违法犯罪重拳快打,案发第一时间循线追踪,抢占先机,坚决防止经济受创“外流”,维护良好营商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本质在“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行动,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考量。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加强党的绝对领导为统领,以防范重大风险为任务,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目标、理念、体系和四大抓手”实现善治目标,即: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为目标,坚持“防为主、防在前”的工作理念,完善“党委领导、多方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强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善治智治法治“三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齐抓”、共建共治共享“三共并推”的四大抓手。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有效转型,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示范县。

(三)根本在“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以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县为契机,深入推进“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自觉运用底线思维和法制观念看问题、想方法、办事情,织严织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社会面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治安卡口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这“六张网”,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全力治乱补短除患,坚决杜绝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真正实现“少出事、不出大事、出了事能及时处置”,通过“防”把各类警情、案件、事故、事件降下来,让党委政府少为平安稳定的事情分心操心,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一心一意防风险、保稳定、护发展工作上来。

(四)核心在“算”。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手段与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主动拥抱大数据,谁就掌握主动权。县级公安机关应紧密结合大数据建设,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底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高效预警推动管理处置,推动社会治理方式智慧化。要重点深化“天网工程”“电子围栏”建设,加快人脸、车脸识别与视频监控的融合互动,不断提升实战应用水平,深化“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努力建成多维多领域实战应用的“智慧大脑”,为公安机关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要大力推进智能服务,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精神蕴含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健全公安“网上办”“一窗办”等服务体系,努力使公共服务方式更加便捷高效。

(五)基础在“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平安细胞化治理”工程,以推进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为抓手,深化“一村一警”治理机制,优化网格划分,加强网格警、网格员队伍建设,突出网格在信息搜集、宣传防范、矛盾排查、纠纷调解、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把基层治理工作抓紧抓实。要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共建共治共享体,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把各种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完善“维稳先维权”的矛盾纠纷多元联调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扭住“基层矛盾纠纷随时见底”这一重大课题,把更多资源、更多服务、更多管理放到基层,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群策群力,攻坚破难,着力夯实平安稳定的根基

(六)关键在“人”。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要坚持党建引领,结合每年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好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真正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安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要进一步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推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激励机制、宣传方式,激发各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活力,最大限度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深入实施“平安家园志愿服务计划”,提炼推广平安组织、志愿队伍、自治团体等群防群治品牌,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氛围。要提升能力水平,按照省厅提出“一心听号令、一身硬骨头、一切为打赢”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把抓执行、抓落实作为衡量公安队伍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切实担负好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政治使命。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