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夫碾布,一个山里长大的孩子。1980年,他出生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乡余坪村,他家住在悬崖顶上的缓坡地段,放眼望去,四周除了山还是山。山里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富足的生活,老家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是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经济也不发达的偏远乡村。他从小最大的愿望便是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忠诚是信仰,更是一种传承
彝族人家,性格如大山一样坚韧、沉默、坦荡,又如蛙声争鸣一样蓬勃、朝气、奋强。面对艰辛的生活,吼一阵牛歌,喝一杯烈酒,靠着一种耐性,一种胸襟,一种绝处逢生的勇气,泰然而宁静地面对每天的日升日落。
在冉夫碾布还未成熟懂事的人生阶段中,父亲是他的榜样,他一心想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在那个年代里,他父亲沐浴着新时代党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乡党委书记,在困难与危急的时候,他父亲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工作之余他总在邻里群众身边,与他们拉家常、帮他们做农活,在乡里父亲的威望很高。冉夫碾布记得,父亲常常说,是新中国让我们一步跨千年,是党给了我们新生活,他最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虽然唱得五音不全,可是却有着浓浓的真情实意。耳濡目染之下,冉夫碾布的心中早已埋下一粒对党对国家忠诚的种子。
上学后,冉夫碾布接触了国防建设知识,并热衷于此,思想慢慢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深知在军队和在地方都是建设祖国,而作为一名军人,更能以自身力量忠诚卫国。同当时大多数青年一样,他也有着一个军营梦,都有着一腔热血,1999年,冉夫碾布参军进入四川武警总队内江支队,2001年从部队退伍。
2009年,冉夫碾布通过努力考入公安系统,看到人民警察头顶国徽的那种威武和神圣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他为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而自豪,内心深处一直澎湃着父辈的热血和忠诚!因为他知道,忠诚是信仰,更是一种传承!
执法是天职,也是一种服务
近年来,随着凉山彝族群众到乐山市中区周边乡镇租住打工的情况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在老家就学教育条件差,想在打工地就学入学难,这样的问题越发增多也实难解决。
租住在水口镇三兴村的彝族群众冉拉月布听说水口派出所有位彝族民警叫冉夫碾布,想到是自己本民的族警察,便有了一些亲切和希望。他找到冉夫碾布,说自己有个孙子,现在已经7岁多了但还没有读书,怕耽误孩子,心里很是着急却又无能为力。看着老人的忧心处境,同时也知道这样的一种责任。为了解决彝族老乡们的难题,冉夫碾布多次和市中区民宗局和市中区教育局进行沟通,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沟通,终于有了进展,学校答应接收冉拉月布的小孙子。冉拉月布也眉开眼笑的拉着冉布碾夫的手说,真没想到你们警察能帮我解决这个大难题。按理说,这个事情就此结束了,可是,冉夫碾布意识到,这不是个案,也不是个小问题,弄不好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工作。为彻底解决外来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冉夫碾布跑区民宗局,再会同教育部门,促成外来少数民族适龄孩子入学“绿色通道”的建立。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少数民族子女,按照个人申请、村证明、乡镇审核、民宗部门终审、教育部门就近入学统一安排,保证了外出打工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应入尽入。
有此成功案例后,冉布碾夫更有信心和动力了,他多次以彝族民警特别的身份,在市中区涉及彝族的案事件中,彰显彝族优势,让涉及彝族的案件顺利办结。比如,乐山师范学院学生“阿子日黑”事件、“咯格比么日意外高位截瘫”事件等案。
这些年来,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优势,冉夫碾布先后参与处置了市中区、峨眉山市等涉及少数民族民事纠纷,刑事案件十余起;主动到群众中去,主动为百姓讲政策讲法律讲感情,为顺利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件奠定了基础。
有了多次经验后,冉夫碾布深刻认识到这些涉及彝族的案事件如果处理得不好,很有可能引发聚集、围堵、冲击等不稳定因素,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做好民事调解是杜绝“民转刑”案件发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作为警察不仅担当维稳警察的角色,还要做好翻译和沟通工作,走进彝族同胞的心里,与他们拉家常、理亲戚,对执法办案的同时将彝族习俗与法律相结合对家属进行法制宣传,积极与家属沟通,妥善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的案件,多次成功经验后,他非常明白,并且深有感触:执法是天职,但更是一种服务。
服务是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对于警察,我们很多人最初的印象都来自于影视作品。其实,警察也是平常人,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刺激。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警察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从警后,我慢慢对警察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警察不只是惩治犯罪,更是国家形象,是严肃的执法者,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群体。
冉夫碾布在乡村派出所工作过,也在城效派出所工作过。不管在哪,每天都是平凡而忙碌的。他们值班的民警,经常都要处理少则10多个,多则20多个的警情。基层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每个警处理完后,群众满意而归时,即使辛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冉夫碾布在关庙派出所工作时,辖区花台村居住着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兵叫朱凤山,原籍上海,1948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随世时颠沛流离,后来,他到大陆结了婚,落地在关庙居住。老朱的妻子帅月群比他小15岁,有两女儿,一家人和和美美,帅月群还将小女儿的姓改成丈夫的姓,叫朱莉,一家人很是幸福,还计划着一家人环游世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1月19日,朱凤山的女儿女婿带他到成都看病后,在回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朱凤山的女儿朱莉当场死亡,朱凤山和其女婿受伤。而让老朱感到困惑的是,人民法院虽然分别开庭两次,但都迟迟没有宣判。老朱,这样一个耄耋老人,渐渐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公平正义产生质疑,甚至对大陆政府颇有微词。当冉布碾夫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主动找朱凤山老人沟通,但老朱当时的情绪很低落,抱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一心只求结果。冉夫碾布告诉自己,谁都会遇到困难,老朱有抵触情绪也能理解,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化解的。
冉夫碾布和同事们有事没事就去和老朱拉家常,慢慢开导他,亲近他。开始还是经常吃老朱的闭门羹的,就算是见了老朱,老朱也是横眉冷对的。老朱不相信警察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不相信冉夫碾布会帮他推进案件处理。不管是遭遇冷眼,还是吃闭门羹,冉夫碾布就这样一来二去的找老朱,慢慢与老朱熟识了,还成了朋友。不仅真实深入了解老朱的诉求,还多次去找法官了解案件,主动帮他收集证据。最终,老朱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得到圆满的解决。现在的老朱,逢人便说是警察帮他解决了大难题,冉夫碾布是与他心贴心的好兄弟。
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解困,为群众有所作为,就是在树警察形象,就是警察的职责所在。头顶国徽,身着制服,人民警察在百姓的心中不仅是敢于与邪恶作斗争,更应该是热心付出、服务群众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其根必须深植在人民群众之中。
律己是铁规,更是一种自觉
冉夫碾布在担任基层派出所的领导职务之后,他深刻感受到,担子重了,责任也更大了。必须首先约束好自己,带头做好本职工作,带头学习,带头值班,把严于律己作为一种自觉。没有自觉,再严格的纪律也将形同虚设;缺少执行,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摆设。
警察队伍,纪律严明是凝聚力、战斗力,是公安机关取得优异业绩的坚实保障。作为纪律部队,警察必须使守纪律、讲规矩从“约束”变为“自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将铁的纪律转化为民警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让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成为每一个民警的鲜明底色。
公安队伍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纪律部队,是党和人民手中掌握的“刀把子”,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在纪律作风建设上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最核心的就是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置挺在最前沿。
有人说过:大山因为有脊梁,所以挺拔俊美;人因为有脊梁,所以顶天立地。公安工作因为有了脊梁,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公安人因为有了脊梁,才能刚正不阿,稳如泰山。所有纪律遵从,只有发自个人内心的,才能真正做到守戒惧、知边界、明底线;源自个人内心的自觉,纪律才坚如钢铁。
冉夫碾布说,学在此时,用在当下,在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动上自觉;政治上坚定,才能经得起考验!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