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春节我在岗|“小事”不小视!民警快速帮助群众找回丢失手机

来源:喜德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21 14:43:45

手机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没带现金扫个码

身旁没电脑传发个资料

或者接听电话

......

但是手机丢了

肯定是件麻烦事

不仅仅是财产上的损失

想想手机上绑定的网银、支付宝

遗留着工作资料等数据

手机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捡到

后果不堪设想



2月1日

喜德县公安局光明派出所

迅速行动、热心服务

快速帮助群众找回丢失手机

得到群众的感谢和点赞




跟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1740120250339.png

群众

“警察同志,我的手机丢了,能不能帮帮我?”

2月1日,喜德县公安局光明派出所接到辖区群众报警求助,称在某路段附近不慎将手机遗失,里面存有大量重要资料和珍贵照片,寻找许久未果,这才报警求助民警帮忙找回。

接警后,值班民警立即开展工作,一边拨打丢失手机电话,试图联系上捡到手机的人,但始终无人接听;一边通过调取手机丢失附近视频录像等方式进行查找。过近两个小时的工作,民警最终找回群众丢失的手机。“警察同志,这么快就帮我找回了手机,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失主对民警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手机丢失后该怎么办?

来听听警察叔叔“支支招”

要沉着应对

第一时间做好以下10件事

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1、给自己手机打电话

第一时间另找一部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号,确认手机是否遗失。

手机被盗的环境多是黑暗而又嘈杂的路边,拥挤的公交车上,小偷得手之后并不会立刻逃走或远离;如果你能够及时发现手机被盗,响起的铃声可以快速让小偷现原形,尤其是公交车这种封闭空间,对你找到手机更有利。

2、通知家人朋友

一定要熟记几个亲人朋友的号码,在紧急情况可以帮到你。

在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发布手机丢失的消息。

3、致电运营商挂失手机号

拨打运营商电话或找到最近的运营商营业点,挂失和冻结SIM卡。

SIM卡挂失,是需要提供服务密码的,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向客服人员提供身份证号码和姓名,SIM卡会暂停24小时。

4、致电银行冻结网银

手机通讯工具开通挂靠银行卡、网银的小伙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拨打电话给银行,进行口头挂失,冻结银行卡。

5、手机绑定支付宝挂失

1740120298958.png

手机绑定支付宝的拨95188挂失。

如果你的手机绑定了支付宝,还设置了小额支付免输密码的功能,就等于你的钱包也一起丢了!你得赶紧拨打95188支付宝官方客服电话报案,解除手机号码和支付宝的绑定。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电脑上登录支付宝账户,冻结账号。具体操作:安全中心 ➜ 应急服务 ➜ 快速挂失。

6、微信账户冻结账户

1740120317645.png

微信也绑定了银行卡的小伙伴,手机一旦丢失,要及时到腾讯的安全中心冻结你的微信账号。

链接:http://110.qq.com

或者通过其它途径登录自己的微信,进行冻结账号操作。

具体操作:打开微信 ➜ 我 ➜ 设置 ➜ 账号与安全 ➜ 微信安全中心 ➜ 冻结账号。

7、修改社交账号密码

微博、微信、QQ、邮箱、各类社交软件、购物软件、视频软件的密码通通都要改!特别是那些在手机上自动登录的!

改好后,记得通知好友,你的账号曾经被盗,如果有人发出借钱等的信息行为,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8、到手机运营商处补卡

手机虽然丢了,但手机号还要继续使用。只要带上身份证去营业厅补办一张卡就行了。

9、找回通讯录联系人

1740120358461.png

手机丢了本来就是一件不开心的事,但手机里保存着所有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一起丢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养成将手机通讯录备份的好习惯,发生意外的时候就不担心会失去朋友的联系方式。可以用QQ、百度云盘或微信等方式进行备份。

拿微信举例,具体操作:

打开微信 ➜ 我 ➜ 设置➜通用➜功能➜通讯录安全助手➜备份/恢复

10、报案

一定要及时报案,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手机被找回的几率!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