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加强新时代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06 11:04:38

在当前国际国内大形势、大背景下,公安机关的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责任更为重大,给公安机关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绝对忠诚于党、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才能沉着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以公安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就围绕纪律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从峨边公安队伍建设实践出发,深入剖析当前队伍纪律作风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促进公安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优良的纪律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我们党光荣传统的历史延续。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组织起来、靠严明纪律凝心聚魂的政党,优良的纪律作风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重要时期,优良的纪律作风始终有力推动着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进入新时代,多次强调“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身体力行、以上率下狠抓纪律作风建设,从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这个“小切口”破题开局,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极大提升。

(二)是与群众血肉相连的重要保证。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优良的纪律作风是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新的伟业,必须依靠优良的纪律作风保持和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时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三)是锻造过硬队伍的成事之基。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司法力量的武装体现,是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这一特性要求公安机关必须以建立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监督制度进行管理。要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就必须以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锻造过硬公安队伍,必须把纪律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约束、作风养成,为正确行使公权力设置“防火墙”,做到真正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二、峨边公安队伍建设实践

(一)做实政治建警,筑牢忠诚警魂。县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强化学思践悟中夯实思想根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入党初心”等系列活动,组织观看《警钟》等教育片,举办局“红色课堂”,瞻仰铁道兵博物馆、烈士纪念等活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组织全警篮球、拔河比赛等丰富的警营文化生活,有力推进政治建警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细制培养方案,提升素能保障。聚焦“素质能力提升,夯实基层基础”的目标,按照“基础业务全员覆盖,重点业务集中提升”的思路,开展处突最小作战单元专项训练11期,举办业务大讲堂8期,政治轮训2期,并逐一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对考试不合格的同志采取“先跟班学习,再补考检验”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练、战”的培训机制,增强队伍的各项素能。制定新警成长计划,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帮带培养,做好新录用民警的发展、培养,形成广大青年民警快速成长的势头,达到更好更快适应工作的目标。

(三)严格监督执纪,强化纪律作风。县局把作风建设作为日常监督重点,做到“严”字当头,从严监督,抓在经常,形成常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通过组织专题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引导全局民警、辅警自觉把纪律严起来,把作风硬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通过纪律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查摆作风顽疾,逐一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压实整改责任,采取整改一项销号一项,推动问题逐项整改到位。坚持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个方面抓起,强化民警日常养成教育,切实规范民警工作行为,提升队伍作风形象。

三、当前队伍存在的问题

县局虽然在队伍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严、实、快、细”四个方面的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治意识不强,纪律落实不严。少数民警政治敏锐性、政治执行力不强,在一些问题上不能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对县局党委的决策部署,认识不到位、贯彻不坚决、落实不彻底,安排工作高接低办。

(二)宗旨意识不牢,工作措施不实。个别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有些部门认为队伍管理只是县局党委和督察部门的责任,上级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在队伍教育管理上没有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就是简单搞形式、走过场。对民辅警思想状况和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等情况不掌握,教育管理监督没有针对性,因此没有真正将队伍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进取意识不足,办事效率不快。少数民警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工作中安于现状,对有困难的工作相互推诿或马虎应付,不吸取教训,心存侥幸,适应能力欠缺,自身学习不够,执法质量问题突出,个人执行力不足,以身试法,自律意识不强,不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效率低,质量不高。平时学习不足,没有做到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没有时刻关注中央和部省市县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对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一知半解,见事不详知、遇事不敏感,没有紧迫感。

(四)责任意识不高,审核把关不细。个别部门主要领导学习不够,对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管理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一岗双责”认识模糊,对“四种形态”的运用不到位,未将“严”字贯穿党风廉政建设、队伍管理教育、业务工作推进始终,以至于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少数民辅警对自身职责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导致工作责任落实有差距。尤其是在执法办案、书面材料审核把关等方面,辅警想着民警会看、民警想着领导会审,而领导想着民警会认真检查,结果层层审,层层空,导致“错、漏、差”情况时有发生。

四、对加强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建议

(一)“严”字当头。一要抓公安党建。从局党委到基层党支部,健全系列党建制度,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理顺优化组织架构,提档升级党建阵地,压紧压实从严治党治警主体责任,确保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二要抓监督执纪。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督察监督责任,制定从严治警主体责任清单,定期分析队情廉情,用活用好“四种形态”、规范运用“第一种形态”,建强教导员队伍,运用好督察员机制,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严在平时、管在日常,引导全警养成优良过硬作风。三要抓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及时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案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引导民警辅警深刻吸取反面典型的惨痛教训,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推动队伍纪律作风思想从“被严”到“要廉”转变。

(二)“实”字发力。一要推树实干精神。履行好新时代使命任务,干部是根本、人才是保障,要坚持实干当头,修订完善干部任用管理办法,配齐配强不同层级领导干部,严格标准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不断调优结构、完善梯队,为干好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坚持正向激励,完善民警个人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民警管理使用办法,全面激发队伍活力。二要聚焦实力培养。大力推进全警常态化实战训练,以练为战、以战为练,提升全警业务素养和实战技能。提高实训的针对性,深入实施靶向培训机制,紧扣警务前沿、实战急需、薄弱环节,以及一线最常用、最急需的内容开展训练,提高实训的有效性。三要坚持实效考核。考核制定要注重实效、尊重实际,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不违背科学规律,不盲目胡干蛮干,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体检表”“指挥棒”作用,通过建立领导班子和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重大任务考察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助推实干实效。

(三)“快”字增效。一是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快”。牢固树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理念,并切实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不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办案管理服务中心,向打击与保护、效率与公正、目的与形式“三统一”的最佳执法目标迈进。严管重罚治安乱点乱象,坚决打击网络造谣、阻碍执法、扬言报复民警等违法行为,给一些人立下规矩、划出底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防止形成“破窗效应”。二是监督执纪查处要“快”。监督执纪要做到对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快查快处,坚持对纪律负责,对党员干部个人负责的原则,及时核查上级交办、信访投诉举报发现的违纪线索,依法依规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快查快处,切实做到防范在早,处置在小,决不能养痈遗患。三是先进典型选树要“快”。先进典型是展示公安机关风采的一扇窗口,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要积极展示为民服务先进典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同时引导广大民辅警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