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四个三” 推动加快形成信访工作新质战斗力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2 09:56:56

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坚持警源、信源、诉源“三源共治”,受理、办理、处理“三化融合”,新病、老病、未病“三方齐下”,责任、评价、督导“三体同建”,全力实现“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提战力”工作目标。

一、坚持“三源共治”,变“上访”为“不访”。一是强化警源治理。紧紧围绕“警情、案件、人员、财物、卷宗、场所”等执法要素,对涉执法案件实行信访风险评估,以“日清、周评、月查、季考”的方式,对可能引起集体访、群体访、突发访、异常访的重点案件全量进行风险评估预警。二是强化信源治理。通过缩短办件周期、压实办件责任,推动85%以上的初信、初访件实现即来即办,群众等待受理、答复时间平均缩短40%以上,以高质效的信件办理赢得群众满意,实现及时受理率、限时办结率、按期答复率均达100%的工作目标。三是强化诉源治理。结合“一村一辅警”工作,升级打造由驻村民辅警、村社干部、网格员等多方融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队伍,不断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和风险隐患排查, 将情报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消除盲区死角。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6件,办结回复14件,共接受通过心连心反映的问题57件,办结回复57件。

二、坚持“三化融合”,变“信访”为“信法”。一是推进受理法治化。首先规范接收登记,畅通网上网下信访渠道,建立登记不实问题核查处理机制;其次精准甄别分流,对于信访事项,分清是否属于公安机关职权范围,分清事项类型和责任警种部门,确保及时分流到事权单位,形成工作闭环。最后规范受理告知,受理情况及时书面告知信访人,积极做好信访群众解释、帮扶等工作。二是推进办理法治化。严格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依法解决群众诉求,坚决杜绝“小访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现象出现,帮助信访群众通过法定途径、法定方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进处理法治化。加强信访工作追责问效,用好信访工作“三项建议权”,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信访问题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依法审慎对串联聚集滋事、扰乱信访秩序、散布网络谣言等违法行为开展打击处理,实现“打击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县局引导5批次6人通过法定途径解决其合理诉求。

三、坚持“三方齐下”,变“能治”为“善治”。一是最多访一次改革“治新病”。坚持夯实基础、压紧责任、提升质效一体发力,推动健全落实“党委主抓、部门履职、全警参与”大信访格局,以“一窗受理、一处专调、多元联动”推动信访事项一次性解决、努力实现“最多访一次”目标。二是信访积案常态化治理“治老病”。坚持党委统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亲自包案解决,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管,各警种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直接抓、带头办,综合运用领导包案、协商调解、公开听证、案件评查、司法救助、信访终结等方式方法,按时化解了信访积案。三是源头治理“治未病”。对透过信访反映出的有案不立、压案不查、降格处理,以及干预执法司法和执法不当、逐利性执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清单式销号整改,切实从源头堵住执法不规范引发的信访问题。结合日常接访情况建立重点信访案件、执法突出问题、维稳风险隐患等“三个清单”,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明确了提升方向。今年以来,县局积极与检察院、法院沟通对接,成功办理2件信访积案。

四、坚持“三体同建”,变“群防”为“共防”。一是建立责任体系。落实县局、督察大队、办件部门三级责任“链条”,明确局领导、法制大队长、督察大队长、派出所(部门)、专(兼)职信访员五个岗位责任,努力构建“三级贯通、五岗联动、一体推进”的信访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评价体系。深化信访岗位实战大练兵和信访工作人才库建设,强化信访民警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交流使用等机制。将满意测评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人人都是信访民警的角色意识、化解信访人人有责的自觉担当。三是建立督导体系。完善“信访+督察”机制,加强对信访件办理质效的督察,通过抽查评议、法制评查、责任倒查的方式全面提升信访工作质量;强化局领导督导信件办理制度,由局领导对包案的信访件进行全量检查复核,推动各级干部真接访、真倾听、真化解、真改进。今年以来,峨边县公安局“一把手”带案接访3次4人,党委班子成员接访7次9人。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