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法院红格法庭立足“三个服务”,扎根群众司法需求,构建独具特色的精准解纷、便民利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打造“三景”让群众“安心、省心、舒心”。2022年,红格法庭在全市法庭单独考核中排名第一,同时荣获全省法院优秀人民法庭荣誉。
一、培优审判质效,以精准快速解纷勾勒“群众安心”风景线
培优审判质效,建立快审、多元、精准审判体系,以解纷“走心”换群众“安心”。一是简流程,搭建案件“绿色通道”。针对弱势群体、三农、康养旅游等类型纠纷,设立“绿色通道”,开启“一窗通办、专人专管”模式。按照“现场立、当天调、优先审、快速结”原则,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全流程进入“优先道”。2022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办案56件,平均办案周期7天,最短1天内完成立审执程序。二是优服务,丰富纠纷化解方式。设置驻庭调解室,以“调解员+网格员”形式搭配坐班进行诉前调解,制定纠纷处理明白卡,融合遵法评理、村社调解等多种非诉解纷模式,满足当事人多元解纷需求。三是提效能,全面提升审判质效。搭建“快调+小额+精审”递进式案件分流模式,庭长担任分流员,易调案件分流至驻庭调解室进入快调程序,其他案件分流至法庭立案,符合条件的优先进入小额程序,实现纠纷快调、小额速裁、难案精审。2022年以来,法庭分流民事案件429件,调解285件,97%案件通过小额和简易程序审结,平均审理天数17天,服判息诉率99.45%,各项审判质效居全院第一。
二、做优便民体系,以“家门口”式法庭绘就“群众省心”风景图
下沉司法资源,构建立案到村社、调解进家门、开庭在田间的司法便民体系,以司法“用心”换群众“省心”。一是设立“法官工作室”为民“纾困”。在康养旅游发达的昔格达社区和企业集中的安宁社区挂牌成立“法官工作室”,通过“出门问诊”“坐堂接诊”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270余人次,就地指导立案40余件,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司法服务。二是首创“五长息讼”调解模式为民“排忧”。邀请乡贤长辈、村长、社长、行业会长、经理厂长参与纠纷化解,按照“一村一五长”原则聘用25名“五长息讼”调解员,源头梳理问题堵点50余个,就地化解纠纷249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解决各类矛盾。运用该模式调解的一起分家析产纠纷《婆媳之间》在中央电视台17频道《乡理乡亲》栏目播出,获得观众好评。三是运用“田间法庭”为民“解难”。针对偏远地区、年迈或行动不便的群众,特别是涉土地、邻里、婚姻家庭等纠纷,坚持“纠纷在哪里,法庭就设在哪里”原则,一辆警车、几根板凳,在田间地头办理案件90余件,让群众“足不出门”就能方便快捷参与诉讼。
三、提优诉讼服务,以集约高效便捷渲染“群众舒心”风景画
坚持人民“置顶”,为民敞开一扇“门”、点亮一盏“灯”、畅通一条“路”,以服务“暖心”换群众“舒心”。一是敞开一扇“门”。聚焦“一站式”建设,设置便民文化区、立案答疑区、休息等候区、调解审判区及驻庭调解室“四区一室”,配置诉讼引导专员,放置常用文书模本及法律知识手册、饮用水、纸杯等,建立集诉前调解、立案、缴费、保全、审理、执行等“一扇门”全办服务。二是点亮一盏“灯”。创新开设“午间法庭”,考虑到辖区多数群众在工矿企业上班或以务农为生的情况,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安排两名干警为群众提供咨询、立案、开庭等服务。2022年以来,“午间法庭”办理案件79件,接待群众400余人次,逐渐成为法庭一张响亮的名片。三是畅通一条“路”。针对异地或因特殊原因无法到庭的群众,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电子送达平台、微信等,实现案件立案、送达、调解、审理全流程线上办理。2022年以来,红格法庭通过四川微法院网上审批立案200余件,电子送达文书600余份,线上调解、开庭70余件,全方位畅通群众参与诉讼智慧“路”。(胡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