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眉山市人民法院: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来源: 峨眉山市人民法院 作者:张文佳 发布时间:2022-10-11 15:24:41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扎实做好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能力水平,是依法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

2016年,峨眉山市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单位,设立家事审判庭,推行“4个+”家事审判工作“峨眉山模式”,2019年,全新更名为未成年人与家事审判庭。

几经探索,初心不变,峨眉山市法院通过圆桌审判、心理疏导、教育宣传等方式,用法治力量护航少年的成长,让法治阳光照亮隐秘的角落,把法治种子播在少年的心中,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圆桌审判——助力迷途归航

1665473136841.png

(圆桌审判)

“谢谢法官叔叔,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改过自新!”一名误入歧途的少年在接受法院判决结果后对法官说道。

2021年,峨眉山市法院以“圆桌审判”的方式不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庭审中,合议庭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与被告人围坐在圆桌旁,整个庭审少了平日刑事审判的威严,更像是一场“家庭式谈话”, 法官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而像位谆谆教诲的长者。

通过庭审,被告人彻底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悔罪态度诚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惩戒”效果。

1665473188967.jpg

少年是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纪小,行事往往容易冲动,认知能力、法治观念淡薄,但同时,犯罪的未成年人又大多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

“圆桌审判”正是基于未成年人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寓教于审、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重点加强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内心思想教育、感化,让他们在认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的同时,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了帮助失足少年重新回归社会,不因过往的污点而被歧视,在处理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同时,法庭也会做好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积极开展回访帮教,促使他们改过自新,更好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用法治力量护航少年健康成长。

心理疏导——守护阳光成长

“小林(化名),你可以从沙盘里选出1-3个你最喜欢的玩具,然后告诉我,你选择它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在峨眉山市法院的心理疏导室里,心理咨询师正在对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

1665473206398.png

针对家事案件中未成年人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峨眉山市法院充分运用未成年人保护和家事审判庭建成标准化心理疏导室和情绪调适室,对接峨眉山心理学会,由专业心理干预团队针对性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评估、干预、疏导、矫治等,尽量减少家事纠纷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避免其误入歧途,让法治阳光照亮未成年人内心隐秘的角落,累计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48人次,妥善化解涉未成年人纠纷184件。

教育宣传——培育法治意识

1665473235593.png

(模拟法庭)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敲响神圣的法槌,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峨眉山研学基地进行。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书记员、犯罪嫌疑人等角色,“沉浸式”体验了一堂法治课。

1665473270085.png

为了提升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峨眉山市法院与峨眉山研学基地共同协作,将法治文化与峨眉山文化、自然资源深度融合,针对未成年人制定“云上金顶”法律知识短期学习计划,打造未成年人法律研学特色体验。

1665473290486.png

(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

选派6名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到中小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毒品犯罪等法治讲座,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寓教于审,积极开展 “开学第一课”“法院开放日”“庭审旁听”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余次,将法治的种子播种在未成年人心中。

法护未来,向阳生长。六年间,峨眉山市法院始终坚持把少年审判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作为抓手,先后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法同行、与情相伴,有力有效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障亿万家庭幸福安宁,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