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法官助理赖照循:三十余载浓浓乡土情

来源:富顺县人民法院 作者:付志超 张 旭 发布时间:2022-09-06 19:16:17

在自贡市富顺县永年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流水的法官,铁打的照循”,说的就是富顺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赖照循。

赖照循于1992年进入富顺县人民法院,三十年来一直扎根永年法庭。2016年司法改革时,考虑到自身年龄、身体状态等因素,他选择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年轻人,成为了一名法律功底深厚、调解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他深耕基层解民忧,甘于平凡、乐于清贫,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致力于基层人民法庭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的初心。

 

守护人间烟火气

20194月的一天,75岁的邱大爷来到永年法庭,情绪激动地要求一定要见“照循法官”,声称15岁的李某太不讲理,欺负他年龄大,希望我为他主持公道。我向他了解具体情况后,知晓原来是李某的母亲在其屋后烧竹叶,其前往阻止,遂与李某的母亲发生争执,由此李某便找到邱大爷争吵,并发生身体摩擦。考虑到双方“近邻”关系,纠纷化解不当,将对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极有可能引发其他矛盾。经过向办案民警了解案情,以及向李某询问家庭情况,我得知李某的母亲在精神方面有疾病,平时邱大爷就常辱骂其母亲,当时气愤的李某就想借此事件警告一下邱大爷。我便从“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向他们阐述礼让、和睦、包容、互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从“远亲不如近邻”角度分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最终李某赔偿邱大爷医疗费并向其道歉,邱大爷也意识到自己错误,向李某承诺不会再出现对其母亲不当言语的行为。

赖法官.jpg

三十年来,几乎每一日都有这样的当事人来永年法庭找“照循法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处理这些“鸡毛蒜皮”,但当我每次看到经自己调解的当事人握手言和时,在这油盐酱醋茶的日常里,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我想这就是我坚守法庭的意义。

 

传承经验促调解

我认为,调解案件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公正,任何结合当地社会现状、风俗习惯寻求的调解方法都不能脱离此原则;其次,亲民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素养,一杯热水,一个微笑,一阵唠嗑,就能让法官与当事人的距离更近,就能让当事人放下心中的芥蒂;尊重和倾听是必不可少的,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讲述,创造机会让当事人宣泄情绪,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困难,法官再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解惑释疑,如此才能圆满化解矛盾。

2019年我56岁,距离退休仅4,当时我认为“照循法官”这块“活招牌”应传承下去,希望通过某种形式将我多年积累的调解经验推而广之。于是,在上级法院和本院党组的支持下,决定成立“照循法官指导调解工作室”。为能尽快将工作室落成,我同永年法庭的同事顶着炎炎烈日,多次到永年新房村村委会协商落实办公场地、办公设施、标志标牌等。为解决夏天高温的问题,我将自家闲置的空调拆下安装到工作室。

赖法官2.jpg

工作室成立后,我秉承将纠纷化解在源头的理念,从提高村委会干部纠纷处理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着手,每个季度组织村组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将多年工作总结出的洞悉心理调解法、获取信任调解法、过错剖析调解法、分头调解法等调解方法技能,结合身边案例传授给各村组调解员。在调解交流微信群中,我常看到村干部说,“通过法官指导的什么方法,化解了什么矛盾,群众如何感激”,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成就感。“照循法官”成为了一群人的代名词。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案件的调解过程,就是一个解结的过程。从繁杂的卷宗中抽丝剥茧,找准当事人的矛盾焦点,对纠纷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了解、分析,例如,他们的社会状况,他们的利益所在,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在调解案件过程中,我总是把自己扮演成案件的参与者,也让当事人把我当作他们的身边人,如此让谈话更有亲切感,让法律更有人情味,将法融入情理中,以此打开当事人的心结。

赖法官3.jpg

我从福善镇周安村小学校教师转换为永年法庭法官,到今年已在法庭工作三十余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一段浓浓的乡土情。我也曾想过离开永年法庭,但每次听到群众亲切地称呼我“照循法官”时,看到他们来法庭寻求帮助时急切的眼神,我便打消了离去的想法。基层法庭是同群众打交道的第一阵地,最令我愉快的事就是为群众彻底解开心结,这三十年来共经手案件2700余件,调解成功1800余起案件。

 

走在这条来来回回无数次的田间小道上,余晖洒落在身上,步履日渐蹒跚,我终将离开这个辛苦耕耘了三十余载的岗位,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割舍不下的是对这片土地炽热的感情。感谢时代,让我能为服务乡村司法贡献青春!感谢职业,让我能参与审判事业改革变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将发挥余热,站好最后一班岗,用执着的信仰和梦想守护这人间烟火气。(付志超 张 旭)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