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官,十一年了,钱终于拿到了,我们一家人也终于过了一个踏实年!真是太感谢了!”
年初八一大早,分水法庭周云法官就接到老张的来电。电话中的老张连连说着感谢的话,喜悦的心情透过电话传递给了分水法庭的干警们。
时间回到2013年。
彼时,老张和张某还是关系尚可的远房亲戚。3月的一天,张某找到老张,表明自己资金周转困难,欲向老张借款5万元。基于双方的亲戚关系,老张出借了这笔款项。依照双方约定,张某出具了借条,载明了借款金额、借款日期、借款利息。后因生意亏损,张某未按期归还本金和利息。此后,老张一直试图追回借款,但张某避而不见、消极对待,一笔5万元的借款一拖就是11年。
时间来到2025年1月26日。
此时,距离除夕还有2天。拿到案件的周云法官一方面感到时间非常紧迫,另一方面,她也预感“年关”是一个良好的调解时机。
既然老张当初出借借款是基于双方的亲戚关系,那今天就从双方关系入手来做张某的工作。拟定调解思路后,周云法官从情理法多角度开展调解。“于情,你和老张是亲戚关系,借钱给你也是基于这份亲属情义;于理,当初借给你这五万元解决了你的燃眉之急,后续生意经营不善与老张并无关系;于法,针对民间借贷纠纷法律有明文规定,该履行的还款义务应当及时履行……”经过周云法官耐心细致地调解,张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履行还款义务,老张也提出免除借款利息,双方就该笔借款纠纷达成一致调解意见。为保证案结事了,不让纠纷“过年”,周云法官督促张某当面履行全部案款的支付义务。至此,这起长达十一年的民间借贷纠纷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司法有温度,纾困更暖民心。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化解矛盾需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承办法官表示,亲戚纠纷往往“剪不断理还乱”,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要用情理疏通堵点,让当事人既解“法结”更化“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