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共绘治理新画卷 同筑和谐大竹梦——大竹县深化社会治理区域协作纪实

来源:大竹县委政法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28 07:47:35

大竹县以创新思维引领社会治理新航向,携手邻县共筑平安基石,编织了一张张紧密相连的区域协作网。大竹政法部门一直将推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四川“一干多支”、达州“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共赢,从智慧安防的深度融合到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每一项举措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今日之大竹,正以深化社会治理区域协作纪实为笔,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绘就一幅幅和谐、美丽、繁荣的乡村新画卷。

 

川渝联动办实事

图片

2021年,大竹县公安局与重庆市梁平区公安局紧密合作,成功侦破厅督“12·17”非法狩猎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收缴野生蟾蜍达2100公斤,共计12000余只,扣押涉案车辆3台,收缴涉案现金超过20000元,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筑起生态屏障。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川渝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大竹县公安局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通过“四创四新”工作举措,推动川渝警务合作迈向新高度。截至目前,大竹县公安局与重庆梁平等地公安机关已开展联合巡逻23次,治理边界地区12次,安装天网视频监控213处,初步实现治安防控川渝一体化。深入开展川渝两地执行“同城办案”,相互办理执行委托事项300余件。

在政务服务方面,大竹县公安局与重庆市公安机关实现了“川渝通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2023年以来,已办理重庆籍户籍迁移851起、身份证2200余张、驾驶证照业务1880起,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此外,两地公安机关还共同搭建政法能力提升平台,构建“川渝教官联盟”,通过互派教官交流警务技能、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共同提高应急指挥、协同作战能力。截至目前,双方已互派教官交流数十次,培训警务人员超500人次。同时,两地还共同组织跨区域执法司法案件循环交叉评查,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提升政法干警办案执法司法水平,为两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纠纷联调解民忧

图片

2023年10月25日,在大竹县石桥铺司法所与梁平区碧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合调解下,蔡女士与刘先生和平分手。两人虽未领取结婚证,但希望以司法见证的方式结束关系。这一成功案例,正是大竹县司法局与邻县司法局紧密协作、推进涉边乡镇边界联调中心建设的成果体现。

大竹县地处川渝交界处,与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及四川省邻水县接壤,边界群众交往密切,因生产经营、财产权属等问题引发的跨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为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竹县司法局与邻县司法局共同推进边界联调中心建设,成立了多个指导小组,并在接壤乡镇设立了边界联调中心。自成立以来,这些中心已联合调解了80余起纠纷,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

联动讲联心,大竹县司法局通过开展联席会议,与接边区县加强联系,交流反馈通报边界调解中心的工作情况,并共同商讨边界“联防联调联宣”的形式和措施。对于影响较大的涉边矛盾纠纷典型案件,主动安排至社区现场调解,以案释法,达到教育群众的效果。

近年来,大竹县持续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协作配合,推动构建更加平安和谐的边界环境。同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纠纷隐患排查,确保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边界调解中心的知晓率,让群众在遇到涉边矛盾时能够第一时间到中心申请调解。

 

共筑平安双城记

图片

为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大竹县政法委与相邻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政法机关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禁毒、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家事工作协作框架协议等,共同开展治安联巡、矛盾联调和巡河护林等工作,成效初显。同时,组建了“川渝边界社会治理红色联盟”,成立“红蓝护卫队”开展联防联巡,建立了“一地提请、多地响应”的一体化刑侦警务协作机制,全面提升了快速反应、联动打击和信息交流能力。

在护航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大竹县成立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警务站”,联合多部门建立联动保护机制,创新应用无人机巡查、山林防火预警等数字场景,实现了示范带30年内山林火灾“零发生”。同时,持续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滥捕滥杀、乱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办理的案件入选了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公告案例。


 


责任编辑:双优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