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巴州区开启本土村医定向培养计划 首批30名青年赴高校“提能”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政府网 作者:李建军 发布时间:2024-09-13 16:56:37

9月9日下午,巴州区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首届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签约暨开班仪式在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举行。巴州区自此开启首批30名本土村医定向培养计划。这也是我市首次组织本土村医以“定向式”公费培养的方式到高校“提能”。

首批30名

巴州区开启本土村医定向培养计划

“乡村医生引不进留不住、老龄化严重、服务能力较低……这是巴州区乡村医疗卫生健康领域近些年面临的‘断档’问题,着力培养本土医学人才,打造出一支稳定的本土医疗卫生队伍迫在眉睫。”巴州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工程!”今年4月17日召开的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让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春天”。

为推动健康巴州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持续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巴州区积极探索建立“定向式”公费培养本土乡村医生机制,在全区迅速启动2024年首批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着力解决乡村医生老龄化、人才断层、引不进留不住等诸多问题,确保每个建制村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通过本人申请、乡镇审核、政治审查、健康体检等程序,择优选派龙腾雯等30名品德好、素质高、热爱卫生健康事业的本地农村户籍有志青年到高校进行全程脱产学习。

怎么培养

培养周期3年培养费用由政府补贴

此次本土村医培养周期为3年,其中在学校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年,在医院实习1年,合计1728学时。培养采取“政府补贴+学生自付”的方式,定向培养村医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只需承担个人生活费用,培养经费由巴州区财政按照每人2万元标准予以补助。

在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期间,培养方式为两年制全科医生专业,教学模式为单独编班教学。课程设置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统筹安排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

“我们集聚全校优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中医、西医基础及临床共28门必修课程、7门选修课程、1年临床实习,并融入中医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的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壮成介绍,通过3年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学习和临床实习,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既懂中医又通西医,既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又能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解决疑难杂症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在校2年系统培养结束后,30名本土村医将被派送到三级甲等医院巴中市中医医院(巴州区人民医院)实习1年。实习期间,按照学时制与学分制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实习基地根据学习对象的专业背景和个性化需求,灵活安排实习内容,实行科室轮岗学习,重在全科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实习内容包括全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综合诊疗技能、基层急诊急救和全科临床思维训练。

“今天,我们亲自把你们送到学校,希望你们不负嘱托,勤修医德、精学医术、涵养医风,用扎实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疗技能,为巴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开班式上,巴州区主要负责人对参与定向培养的青年寄语道。

“我将不忘初心,勤奋学习,早日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努力成为‘全能型’乡村医生,当好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参加定向培养的巴州区玉堂街道办事处尖山寺村学生张鑫如是说。

如何使用

以“乡聘村用”方式指派到村卫生室工作

巴州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参加定向培养的青年,在承办院校取得全日制大专结业证书后,由该局统筹安排到村卫生室开展村医工作。

在聘用管理上,按照“乡聘村用”原则,由乡镇卫生院按照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期间,医院指派1名具有中医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带教,并签订不低于1年跟师学习计划。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到村开展工作,同时跟随带教老师在医院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

“建立全过程监督、全链条评价机制,全面做好跟踪管理、考核评估、分配使用等工作。”巴州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定向培养村医如有被学校(实习机构)开除或自动放弃学业、服务期考核不合格等情形,需按协议规定退还教育培养费用及违约金,违约情况纳入卫生健康信用管理体系,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和医德综合评价。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