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添言加促”

——巴中市巴州区政协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题议政性协商纪实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政协 作者:张盛江 罗保兰 发布时间:2024-09-12 11:07:07

“激情九月,邀您狂欢,让我们一起在乡瓣童年相约火把节篝火晚会……”中秋节期间将在苏山村乡瓣童年田园综合体举行篝火晚会的消息持续闪爆巴城人的抖音和朋友圈,吸引着全市人民的目光。

“新增的水上乐园项目,每天还有西游表演,让这里成为暑假出游玩乐一站式休闲放松的好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打卡。”面对火爆的场面,苏山村党总支书记王思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距巴城中心4.2公里的苏山村,乡村旅游产业较为完善,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大型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果园等都会迎来日均上万名游客,全村旅游年收入达3000余万元,是名符其实巴城后花园。乡村旅游业风采初现,进一步做精做优,该如何谋划?答案明了:今年3月,巴州区选定苏山村作为全区“千万工程”精品村之一,对标千万工程3.0标准,力争年内成功创建为“省级宜居宜业乡村精品村”,并成立了“未来苏山”建设指挥部,统筹负责示范片建设推进工作。

在“未来苏山”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政协人也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奔走在调研、问策的路上。

“‘千万工程’虽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巴州区它确是一个全新课题。针对这个课题,区政协秉持‘议在党委所想之处、助在政府所行之时、呼在百姓所需’的政治担当,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年度议政性协商课题……”,这是今年7月,区政协常委张耀月在议政性常委会上的一段发言。

为了与党政共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道题,区政协精心谋划、精细组织、精准实施,在主席会议领导的带领下,两次赴省内外5个县(市、区)9个乡镇(街道)10个示范(先行)村考察学习,并对区内2个精品村的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蹲点调研。

“乡镇还没有把政策宣传到农户,思想发动到农户,发展谋划到农户,致使广大群众尚不知晓政策,存在你干我看、继续等靠要的现象,没有把广大农户的主体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调研中,区政协委员简萍宗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他们以‘禹平故居’为载体,充分借助《阿里山的姑娘》作词者邓禹平的文化成就和在华人中的影响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绵阳市三台县三清村学习考察时,考察组成员、三江镇镇长张五生在交流讨论中说道。同为全区精品村的民主村所在的三江镇,也出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如今,巴州区正在深度挖掘晏阳初祖居地文化元素,把晏阳初文化元素植入三江景区建设,加快打造“晏阳初故里”特色小镇。

“顶层设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在浙江义乌考察时,大家对通过构建实施10大体系、40项指标、8大应用场景、12项标配的城乡融合“义乌标准”所震撼。为此,在议政性常委会上,调研组建议实施“千万工程”既要有总的方案,又要有具体的标准,梯次推进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种、养、游等产业布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具体到每一个村,都要制定详尽的方案,落地落细到每一户。统筹规划时要一步一履、挨家逐户摸清实情,绝不能凭空想像、闭门造车,致使规划与落实“两张皮”。

在前期召开的议政性常委会上,在听取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有关情况通报后,区政协常委程仕文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全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仍然习惯于政府唱主角、干部当主力的推进模式,建议学习义乌建立国企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在政府主导下,汇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纳民营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整合一切资源,集成一切能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同富裕。

在向区委、区政府报送的专题协商报告中还指出,“发展定力是决定产业振兴的关键”。报告建议,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绝不能今天种药效益高就挖掉果树种药,明天生猪行情好就改掉牛圈变猪圈,不能村村都建游乐设施,户户都搞农家乐,走到哪里都吃“十大碗”。

区委主要领导在专题协商报告上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好的建议意见及时采纳,加快推进此项工作”。报告中关于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强镇强村公司、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做大集体经济等一批建议,正逐一被相关部门细化落实,变成实打实的举措,推动全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